必胜高考网 > 公务员 > 申论辅导 >

2017陕西公务员申论精选范文

时间: 谢君2 申论辅导

  2017陕西公务员申论精选范文(一)

  保障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法修订讨论过程中,就是否要全面禁止剧毒、高毒农药的使用,参与立法的人中还有不小争议。一方提议,鉴于剧毒、高毒农药危害食品安全,应在法律中明确规定全面淘汰剧毒、高毒农药。另一方则表示,“全面禁用”不妥,应“逐步淘汰”,理由有三:全面禁用高毒农药将会影响农业安全生产;只要严格按照要求使用,高毒农药并不必然带来高风险;有效应对暴发性病虫害,需要高毒农药用于应急处置。对此,提议“全面禁用”一方反驳,虽说“不必然带来高风险”,那“偶然带来的高风险”对人们的健康又将产生多大影响?

  对剧毒、高毒农药是“全面禁止”还是“逐步淘汰”,究竟怎样规定更符合公共利益、更有利于社会秩序规范,需要立法者仔细思量、辨析,无论哪一方观点,都需要更多的科学数据、社会调查来佐证。作为公众,则期望能够给予类似的立法争议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因为,公开透明、充分讨论才能够让法律更严谨完善,是求得良法善治的前提。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问题可谓最大的民生,而要消除民生忧患,当有良法可依。良法是善治的前提,没有良法,所谓善治不过是空中楼阁。良法不是保护少数人的法律,不是为某个利益团体服务,也不受制于某一利益,它当维护公共利益,顺应时代潮流,具有前瞻性,有利于良好社会秩序的建立。同时,它还要符合实际,具备可操作性,否则,就会失去权威性和生命力。

  现实中,我们常常遭遇这样的尴尬,一些地方出台的“史上最严”控烟条例、养犬管理条例等等,林林总总,但落到实处很少。我们不是“无法可依”,而是“有法难依”,这里的“难”,有执法者的执行力问题,也有立法过程没有充分论证的问题,法律缺乏明确性,可操作性不强,导致执法者“望法兴叹”。

  早在1995年,我国就颁布了食品卫生法,2009年2月通过了食品安全法。此后数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种涉及食品安全的政策法规不断出台,但食品安全问题依然面临不少挑战,一些法律操作性不强,多头执法、有法难依,是原因之一。

  此次食品安全法大修,至今已历三审,历时近一年。据了解,此次修订在加大问责机制、建立对食品安全的全过程管理方面进行重要修改与调整,被称为“史上最严”食品安全法。我们也期待,它是得到最充分论证、“史上最具可操作性”的食品安全法。

  2017陕西公务员申论精选范文(二)

  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在重要讲话中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城镇化,在人类发展史上没有先例。粗放扩张、人地失衡、举债度日、破坏环境的老路不能再走了,也走不通了。在这样一个关键的路口,必须走出一条新型城镇化的道路,切实把握正确的方向。新型城镇化要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表明,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将成为现阶段我国城镇化推进的主要目标和方向。

  那么,究竟什么是“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笔者认为,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每个人在城镇中自由、公平和全面的发展。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要实现人的“身份的城镇化”。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首当其冲是要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特别是解决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村转移人口的落户问题,从而实现人的“身份的城镇化”。目前我国仍有6亿多的农民仍未城镇化,其中接近一半是农民工。这些农民工是城市的生产者和建设者,却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无法真正融入城市成为“城市人”。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应坚持自由、分类、有序的原则,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根据《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等文件确定的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开放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的原则,因地制宜制定具体办法,有序引导农村转移人口向不同规模的城市转移落户。广东作为全国农村转移人口输入大省,有超过2000多万的外省流动人口,如何通过户籍等相关的制度改革使这些外省流动人口逐步有序地转化为真正的城市居民,使其在广东各大中小城市安居乐业,分享城市发展红利,将成为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

  要实现人的“发展机会的平等化”。人进入城市就业生活,更重要的是实现“发展机会的平等化”。一方面,应通过现有户籍、社保等制度的改革,实现城市常住人口公共服务的公平和均等化。特别是把原来被排除在社保供给体系范围之外、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村转移人口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使其享受与城市居民平等的权利;另一方面,应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培训体系,使其经过培训进入城市以后能够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实现稳定就业和职业升迁。举例来说,近十年以来城镇化进程加快导致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广东各地出现了大量的失地农民群体。由于无法获得有效的职业技能培训,这一群体逐渐成为“种地无田、上班无岗、社保无份”的弱势群体,失去在城市生活的可持续保障,或者是成为依赖于集体分红和土地租赁收入的“土地二世祖”。因此,通过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和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的不断完善,使城市常住人口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也是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目标之一。

  要实现人的“生产生活空间的优质化”。传统的城镇化模式以GDP和经济增长为导向,各级政府通过土地城镇化进行城市经营,以吸引产业项目和投资。这样做的结果,一方面导致城市规模盲目扩大,“摊大饼”式的城市扩张导致大量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另一方面也导致城市历史文脉和自然环境被破坏,房地产业推动的城市景观复制导致“千城一面”,城镇建设水平不高。更重要的是,传统的城镇化忽略了对人的生产生活空间的关注,城市开发建设偏向物的尺度而非人的尺度,给城市居民的就业生活带来很多问题,比如城市空间尺度过大导致出行不便、公共活动空间偏少等。因此,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首先要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构建以人为尺度的生产和生活社区;另一方面,城市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提高城市建设品质。

  要实现人的“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化”。长久以来,在我国的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重视。在城镇化刚刚步入中期阶段的时候,许多城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减弱,水土资源和能源不足,环境污染等问题凸显,部分特大城市还出现了以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为特征的“大城市病”,导致城市居民生存环境的持续恶化。这一问题在广东凸显已久,东莞、佛山等城市酸雨浓度、空气二氧化硫浓度等指标长期超标,PM2.5居高不下,城市水体污染严重等,极大地影响到城市居民的生存环境。因此,推行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不断改善环境治理,促进人地和谐,最终实现人的“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化”。

  2017陕西公务员申论精选范文(三)

  打造服务型政府

  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今天,社会矛盾仍然集中显现,群体性事件多发,诸多社会事件中群众对政府不信任加剧,出现了舆论一边倒和民愤宣泄现象,舆论将矛头指向政府或政府部门、政府工作人员。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必须反思政府的行政方式。

  群体性事件往往起因于单一事件,有时仅是一起治安或者刑事案,却因政府工作人员漠视当事人基本权利,处理粗暴,致使民怨沸腾,对抗升级;一旦事态急剧扩大,则民生问题与司法公正问题交织纠结;基层政府此时极易举措失当,擅用警力,进而封锁信息,其结果当然是抽刀断水,公信力尽失……虽然每一起群体性事件总会平息,但不同的处置手段和持续时间意味着不同的社会政治代价,最终检验着领导者的能力和“执政为民”的诚意,并为政府的公信力留下长久的印记。为了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必须改进政府的行政方式。

  首先,制度跟进是改进政府行政方式的重要基础和保证。没有制度保证,服务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要通过制度设计,加快形成政府服务运行机制。严格依法行政,维护法律的尊严,依法规范和约束行政行为。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机制、政务公开机制、群众监督和参与机制。

  其次,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政府行为,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也是改进政府服务的必要途径。执政之要在于为民,行政之要在于依法。坚持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根本要求,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由之路。各级政府机关都要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善于依法管理经济社会事务和其他行政事务。要以强化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重点,加强行政立法,提高行政立法水平。要改善行政执法,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要继续坚持各种行之有效的民主监督制度,确保公共行政权力的公正、有效运行。要强化政府机关问责制,树立责任政府形象,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再次,依法执政基础上的人性化执政是改进政府服务的重要途径。人性化执法要求政府工作人员切实转变思想,“以人为本”,政府管理要从指标管理向实效管理转变,同时要求执法部门由事后被动应付向源头主动预防转变。

  最后,强化公共服务职能是改进政府服务的重要内容。政府职能问题是政府管理的核心问题。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明确并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向公众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这应成为各级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核心职能。

  只有改进政府的行政方式,不断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才能真正打造服务型政府,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看过“2017陕西公务员申论精选范文”

90341